美替拉酮是一种特异性肾上腺类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主要作为诊断辅助用药。其作用靶点聚焦于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的11-β羟化酶,通过阻断皮质醇及皮质酮的最终合成步骤,解除内源性皮质醇对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负反馈调控。该机制可显著提升ACTH分泌水平,促使前体物质11-脱氧皮质醇在血液中积累。基于这一特性,临床通过检测血浆11-脱氧皮质醇及ACTH浓度变化,辅助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此外,该药对醛固酮合成通路具有轻度抑制作用,可能导致短暂性钠离子排泄增加。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点击屏幕右下方对话框,医伴旅客服人员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
药品称呼
通用名:美替拉酮
商品名:Metopirone®
其他名称:甲吡酮
适应靶点
靶向抑制肾上腺皮质中11-β羟化酶活性,干扰类固醇激素合成终末步骤。
适应症和适应人群
适应症:需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成人和儿童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鉴别诊断。
适用人群:临床怀疑存在肾上腺-垂体轴功能障碍的成人和儿童患者(如疑似艾迪生病、垂体功能减退等)。
规格与性状
规格:每粒软胶囊含美替拉酮250 mg。
性状:白色至浅黄白色不透明椭圆形软胶囊,表面光滑,一侧印有红色“HRA”标识,内容物为结晶性粉末。
主要成分
活性成分:美替拉酮(化学名称:2-甲基-1,2-二-3-吡啶基-1-丙酮)。
辅料成分:
胶囊基质:明胶、甘油、聚乙二醇400/4000
用法用量
给药时机:可选择晚上服用,随乳制品或少量食物共服,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剂量计算:按30 mg/kg计算(成人及儿童通用,单次最大剂量≤3 g)。
血样采集:次日晨间7:30-8:00抽取静脉血,测定11-脱氧皮质醇及ACTH水平。
风险管控:对存在肾上腺危象病史或高危患者,采血后建议即刻给予预防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不良反应
循环系统: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伴发晕厥)。
消化系统:剂量相关性恶心、呕吐,偶见痉挛性腹痛。
神经系统:短暂性头痛、眩晕及嗜睡(多见于高剂量使用)。
免疫反应:皮肤红斑、荨麻疹等过敏表现。
血液系统:一过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下降(罕见重度骨髓抑制)。
注意事项
功能评估前置:用药前必须通过ACTH刺激试验确认肾上腺储备功能,避免诱发急性肾上腺危象。
中枢神经警示:服药后8小时内禁止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直至神经症状完全缓解。
甲状腺状态影响:未纠正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可能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检测结果。
药物清除周期:试验前需停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干扰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确保检测准确性。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可穿透胎盘屏障,可能抑制胎儿皮质醇合成,中晚期使用需超声监测胎儿发育。
哺乳期:药物及代谢物(如美替拉醇)可分泌至乳汁,建议用药期间暂停哺乳。
儿童群体:按体重精准调整剂量,优先选择院内监测条件下给药。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者需降低剂量,警惕代谢延迟风险。
肝功能障碍:肝硬化患者因酶活性降低,可能导致药效减弱或检测结果偏差。
禁忌症
绝对禁忌:确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存在相关危象病史者。
过敏禁忌:对美替拉酮、胶囊辅料(如明胶、色素)存在超敏反应者。
药物相互作用
抗惊厥药(如苯妥英钠)可能诱导肝酶加速美替拉酮代谢。
糖皮质激素、赛庚啶可直接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反馈机制。
对乙酰氨基酚:竞争性抑制葡萄糖醛酸化代谢,联用可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升高,引发肝毒性风险。
药物过量
1、中毒表现
急性肾上腺功能衰竭(顽固性低血压、高钾血症、低钠性脱水)。
中枢神经抑制(意识模糊、肌无力)及严重胃肠道反应。
2、急救措施
立即静脉输注氢化可的松(100-200 mg)及生理盐水纠正休克。
口服1小时内中毒者,予活性炭吸附(剂量:50-100 g)。
持续监测电解质、血压及心电活动,必要时血液净化治疗。
药代动力学
吸收特性:口服生物利用度>90%,1小时内达血药峰值(Cmax约3.7 μg/mL)。
代谢途径:经肝脏CYP450系统还原为活性代谢物美替拉醇,两者均通过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灭活。
母体药物半衰期:1.9±0.7小时。
代谢物半衰期:约4小时(显著延长作用时间)。
排泄方式:72小时内约43.8%的给药剂量经尿液排出(原形药占比<6%)。
贮存方法
温度控制:原包装密封存放于20°C–25°C环境,短期携带允许15°C–30°C。
防护要求:避光防潮,避免与挥发性溶剂共同存放。胶囊吸湿后可能软化变形,需立即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