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替定(ZEPZELCA,Lurbinectedin)是一种烷化剂类药物,通过与DNA小沟中的鸟嘌呤残基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DNA螺旋向大沟弯曲。这种加合物的形成会触发一系列事件,影响DNA结合蛋白的后续活性以及DNA修复途径,从而扰乱细胞周期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卢比替定还可抑制人单核细胞的活性,并减少小鼠植入性肿瘤中的巨噬细胞浸润。卢比替定主要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晚期实体瘤,能够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点击屏幕右下方对话框,医伴旅客服人员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
药品称呼
通用名称:卢比替定(Lurbinectedin)
商品名称:ZEPZELCA
适应靶点
卢比替定主要作用于DNA,通过烷化作用干扰癌细胞的增殖过程。
适应症和适应人群
卢比替定适用于治疗成人患者的转移性小细胞肺癌(SCLC),这些患者在含铂化疗期间或之后出现疾病进展。
该适应症是基于总体反应率和反应持续时间获得加速批准的。
规格与性状
剂型:注射用无菌粉末
规格:4 mg
性状:无菌、不含防腐剂的白色至微黄色冻干粉末,溶于水中后为澄清、无色或微黄色的溶液。
主要成分
活性成分:卢比替定
辅料:蔗糖、乳酸、氢氧化钠
用法用量
1、推荐剂量
每21天一个周期,每次3.2 mg/m²,通过60分钟静脉输注给药。仅在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至少为1,500 cells/mm³且血小板计数至少为100,000/mm³时开始治疗。
2、剂量调整
如出现不良反应,需根据严重程度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
3、药物相互作用时剂量调整
与强效CYP3A抑制剂合用时,需减少卢比替定的剂量。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
卢比替定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20%)包括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疲劳、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肌酐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糖升高、血小板减少、恶心、食欲减退、肌肉骨骼疼痛、白蛋白降低、便秘、呼吸困难、钠降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呕吐、咳嗽、镁降低和腹泻。
2、其他不良反应
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肌痛、头痛、味觉障碍、发热、胸痛、腹痛、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肝功能和肾功能。
注意事项
骨髓抑制
使用卢比替定前需监测血常规,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如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需根据严重程度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
肝毒性
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如出现肝功能异常,需根据严重程度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
外渗导致组织坏死
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药物外渗,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如发生外渗,需立即停止输注并监测组织坏死情况。
横纹肌溶解
需定期监测肌酸激酶水平,如出现横纹肌溶解,需根据严重程度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
胚胎-胎儿毒性
卢比替定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建议育龄期女性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6个月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男性患者如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伴侣,也需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4个月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女性:卢比替定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建议妊娠期女性在使用前进行妊娠测试,并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6个月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哺乳期女性:尚不清楚卢比替定是否通过乳汁分泌,建议哺乳期女性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2周内避免哺乳。
儿童:卢比替定在儿童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老年人:在临床试验中,65岁及以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65岁以下患者,需密切监测骨髓抑制相关不良反应。
肝功能不全患者:中度或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卢比替定时需谨慎,尚未明确是否需要调整剂量。
禁忌症
目前尚无明确的禁忌症。
药物相互作用
强效CYP3A抑制剂:与强效CYP3A抑制剂合用会增加卢比替定的系统暴露量,需减少卢比替定的剂量。
中效CYP3A抑制剂:与中效CYP3A抑制剂合用时,需根据临床情况考虑是否调整剂量。
强效CYP3A诱导剂:与强效CYP3A诱导剂合用会降低卢比替定的系统暴露量,可能降低疗效,需避免合用。
药物过量
目前尚无药物过量的详细信息。如发生药物过量,需密切监测患者并提供支持性治疗。
药代动力学
卢比替定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下:
分布:稳态时表观分布容积为504 L,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9%。
代谢:主要通过CYP3A代谢。
排泄:单剂量给药后,89%的放射性物质通过粪便排泄(<0.2%为原型药物),6%通过尿液排泄(1%为原型药物)。
清除:终末半衰期为51小时,总血浆清除率为11 L/h。
贮存方法
本品需在2°C至8°C(36°F至46°F)的冷藏条件下保存。卢比替定是一种危险药物,需遵循适用的特殊处理和处置程序。
研发公司
西班牙Pharma Mar, S.A.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