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所引起的最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其减少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细菌和真菌感染的风险,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风险。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以有效防治肿瘤放疗或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国内目前常用的促白细胞生成类药物有rhG-CSF(非格司亭、来格司亭)、PEG-rhG-CSF ,rhGM-CSF(莫拉司亭)、利可君以及小壁胺。其中,非格司亭的处方量(占比88.20%)以及销售金额(占比 84.87%)均居于首位。
肿瘤患者在化疗时,具有骨髓毒性的化疗药物常导致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可能导致中断或停止化疗治疗,或者在后续治疗周期中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RDI)使用减少,降低治疗反应,对患者长期生存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患者发生CIN时,机体对病原体不能产生强有力的免疫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甚至死亡。与此同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住院天数的延长也会引起细菌的耐药以及经济负担的加重。
非格司亭是一种长效的PEG-rhG-CSF,半衰期55.99 h,每个化疗周期仅需注射1次,患者依从性较高。乳腺癌Ⅲ期临床研究显示,与进口rhG-CSF 比较,非格司亭可显著降低化疗患者的FN发生率,缩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两者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非格司亭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制品,已于2018年正式上市,为我国肿瘤患者克服长期治疗过程中遇到的血液学毒性提供了有力工具。
非格司亭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或因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用皮下注射,一次50μg/m2,一日1次;或静滴,一次0.1μg/m2,一日1次。该药常见的副作用为LDH上升、发烧、发疹、发红、S-GOT,SGPT上升、胸痛、恶心、骨痛、腰痛、呕吐、尿酸上升、血清中Creatinine上升、关节痛、Alp上升、心悸、头痛、倦怠感等。
在非格司亭预防乳腺癌化疗后ANC减少的Ⅱ期研究中,182例乳腺癌化疗患者按1∶1∶1比例,于化疗第2周期第3天(即化疗结束后48小时),随机接受非格司亭100μg/kg ( n=60) 、150 μg/kg ( n=61)或短效rhG-CSF5μg/kg/d ( n=61)皮下注射。
结果显示:3度以上ANC减少发生率在非格司亭100 μg/kg 组与150 μg/kg 组分别是30.00%和26.23%,显著低于短效rhG-CSF组(63.33%)。此外,两剂量组非格司亭在4度ANC减少发生率、3度以上ANC减少持续时间、4度ANC减少持续时间及ANC恢复时间上均显著优于短效rhC-CSF,仅在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FN)发生率方面三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以上资讯来源于网络,由医伴旅整理编辑(如有错漏,请帮忙指正),只为提供全球最新上市药品的资讯,帮助中国患者了解国际新药动态,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不作任何用药依据,具体用药指引,请咨询主治医师。
注: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不作为用药依据,具体用药指引,请咨询主治医师。
扫码关注
了解最新国际医疗资讯!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京) - 非经营性-2020-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