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来源的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 多发生于皮肤,也可见于黏膜和内脏,约占全部肿瘤的3%。多发病于白种人,而深色皮肤的亚洲人和非洲人发病率较低。恶性黑色素瘤可由先天性或获得性良性黑素细胞痣演变而成,也可能是新发生,由于缺乏特效治疗,预后差。因此,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黑色素瘤用药。
一 BRAFV600E或V600K
1、曲美替尼
曲美替尼由葛兰素史克公司,于2013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作为单药或与达拉非尼联用治疗不可切除的或转移并携带BRAF V600E或V600K基因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医疗机构对该药物展开评估,数据显示使用该药物的患者的复发/死亡率较低。需要注意,曲美替尼作为单药不适用为接受既往BRAF-抑制剂治疗患者的治疗。
2、达拉非尼
达拉非尼是一种BRAF抑制剂,FDA于2013年批准其治疗不能切除或转移的BRAF V600E突变的黑色素瘤。医疗机构对该药物展开评估,数据显示接受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黑色素瘤患者疾病复发或死亡的风险。
3、维罗非尼
威罗非尼是一种激酶抑制剂, 2015 FDA批准考比替尼与威罗非尼用于治疗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性BRAF V600E或V600K突变黑色素瘤患者。临床数据显示,使用该组药物可以大幅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并且可以明显缩减肿瘤,需要注意的是,有野生型BRAF黑色素瘤患者中建议不使用维罗非尼
4、考比替尼
考比替尼是一种口服小分子MEK拟制剂,2015年FDA批准其用于联合维莫非尼联合治疗BRAF V600E或者BRAF V600K突变阳性无法手术切除或者转移的黑色素瘤。临床机构对该药物展开了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考比替尼的患者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总生存期,客观反应率,CR,PR,中位反应持续时间都有明显提升。
5、贝美替尼+恩考芬尼
美国FDA批准贝美替尼联合恩考芬尼用于治疗BRAF V600E 或 V600K 突变引起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临床数据证明,该药物组合可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总体生存率,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此外需要注意该药物组合不适用于野生型BRAF患者治疗。
6、伊马替尼
伊马替尼作为全球第一个靶向药物,2001年5月获批上市,标志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入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时代。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相比标准疗法伊马替尼在所有指标上都彰显出了显著的疗效。患者使用该药物治疗后,生存率大幅上升,并且大部分的患者在血液学上完全缓解。
7、尼妥珠单抗
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是我国第一个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功能性单抗药物,临床上主要试用于与放疗联合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表达阳性的III/IV期鼻咽癌。在临床评估中,使用尼妥珠单抗的患者肿瘤完全缓解率大幅提升。
二 NTRK
1、恩曲替尼
恩曲替尼针对于成人转移性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或者是成人、12岁及以上儿童NTRK基因融合阳性实体瘤。医疗机构针对该药物在NTRK基因融合阳性实体瘤方面展开评估,数据显示,使用恩曲替尼的患者在总缓解率,缓解持续时间有明显改善。
2、拉罗替尼
拉罗替尼是第一个口服、针对不同肿瘤NTRK基因融合的儿童和成年人都可以用的泛癌种靶向药。临床数据显示,服用拉罗替尼得患者总体缓解率极高,并且拉罗替尼在多种癌症类型中的表现都非常一致。
三 PD1
1、 O药:纳武单抗
O药适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肾癌、经过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肺癌。医疗机构对该药物展开研究,数据表明,使用纳武单抗的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OS和PFS的改善,并且维持时间较长。
2、K药(帕博利珠单抗)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卡铂联合紫杉醇)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肺鳞癌),无需考虑PD-L1表达状态。也可用于经一线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临床数据显示,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的患者,可以大幅延长生存期。并且帕博利珠单抗在副作用方面有绝对性优势,3级及以上副作用发生率为17%,而化疗为68%!
四 免疫治疗用药
1、PDL1 :阿特珠单抗
医疗机构对阿特珠单抗治疗黑色素瘤展开研究,研究数据表明,与安慰剂加维莫非尼相比,阿特珠单抗联合维莫非尼和Cotellic有助于减少疾病恶化或死亡的危险。
2、CTLA-4抑制剂 :伊匹单抗
伊匹单抗主要用于治疗无法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成人和12岁或以上的儿童患者。和皮肤黑色素瘤(病理累及淋巴结超过1mm的患者且已经手术切除,包括总淋巴切除)的辅助治疗。研究数据显示,使用伊匹单抗的患者提高了总体存活率,此外使用伊匹单抗会出现一定副作用,主要表现为皮疹、腹泻、肝炎、甲状腺炎、肾上腺功能不足。
黑色素瘤与其他实体瘤相比,致死年龄更低。因此早期的发现和治疗极为重要。以上是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盘点,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注: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不作为用药依据,具体用药指引,请咨询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