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美替尼是一种口服激酶抑制剂,通过特异性抑制细胞内MEK1和MEK2蛋白的活性,进而阻断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这一信号通路在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中起关键作用。
比美替尼通过抑制该通路,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发挥抗肿瘤效果。在临床研究中,比美替尼与恩可拉非尼(Encorafenib)联合使用,已证实对携带特定BRAF基因突变的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提高客观缓解率(ORR)。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点击屏幕右下方对话框,将会有医伴旅客服人员,为您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
药品称呼
中文名称:比美替尼、贝美替尼
英文名称:Binimetinib
商品名称:Mektovi
适应靶点
MEK1/MEK2激酶
适应症和适应人群
比美替尼适用于以下患者:
黑色素瘤:与恩可拉非尼联合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且患者的肿瘤需经FDA批准的检测方法确认存在BRAF V600E或V600K基因突变。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恩可拉非尼联合用于治疗携带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突变需通过FDA批准的检测方法确认。
规格与性状
规格:15 mg/片,黄色/暗黄色椭圆形薄膜衣片,一面刻有“A”,另一面刻有“15”。
包装:每瓶180片。
主要成分
活性成分:比美替尼
辅料:一水乳糖、微晶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硬脂酸镁(植物来源)、胶态二氧化硅。
包衣成分:聚乙烯醇、聚乙二醇、二氧化钛、滑石粉、氧化铁黄、四氧化三铁。
用法用量
1、推荐剂量
与恩考芬尼联用时,每日口服两次,每次45 mg,间隔约12小时,空腹或餐后均可。
肝损伤患者:中度(总胆红素>1.5且≤3×ULN)或重度(总胆红素>3×ULN)肝功能不全者需减量至30 mg,每日两次。
2、剂量调整
心肌病(LVEF下降>10%且低于正常下限):暂停用药,恢复后减量至30 mg。
静脉血栓栓塞(如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暂停用药,改善后减量,否则永久停药。
视网膜病变或葡萄膜炎:根据症状严重程度暂停或减量。
间质性肺病(ILD):≥2级暂停用药,4周内未恢复则永久停药。
3、漏服处理
若漏服时间距下次给药不足6小时,跳过该次剂量,勿补服。
温馨提示:合理用药是保障健康的关键,在使用本药品前,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用药方式。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与专业医疗人员沟通。
不良反应
比美替尼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25%)包括疲劳、恶心、腹泻、呕吐和腹痛。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还可能出现肌肉骨骼疼痛、视觉障碍、便秘、呼吸困难、皮疹和咳嗽。
其他不良反应包括:
心脏毒性:可能出现心肌病,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射血分数下降。
肺毒性:可能出现间质性肺病。
肌肉毒性: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表现为肌酸激酶升高。
出血风险:可能出现严重出血事件,包括脑出血和胃肠道出血。
血管系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这些情况可能危及生命,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就医。
眼部健康: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眼部异常,如浆液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或葡萄膜炎。这些症状可能影响视力,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肝脏功能:肝脏也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通常以转氨酶水平升高为特征。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如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注意事项
新发恶性肿瘤:联用恩考芬尼可能增加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风险,治疗期间需定期皮肤监测。
心肌功能监测:治疗前及治疗中每月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肝功能监测:治疗前及每月检测ALT、AST、胆红素。
眼科检查:定期评估视力,出现视觉异常(如视物模糊、飞蚊症)需立即就诊。
妊娠与哺乳:具有胚胎-胎儿毒性,治疗期间及末次给药后30天内需有效避孕;哺乳期禁用。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妇女:比美替尼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建议育龄期女性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0天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哺乳期妇女:尚不明确比美替尼是否会通过乳汁分泌,建议哺乳期妇女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天内避免哺乳。
老年人群:比美替尼在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年轻患者相当,但需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
肝功能不全患者:中度或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至30毫克,每日两次。
肾功能不全患者:尚无明确数据表明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
禁忌症
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目前尚未观察到比美替尼与其他药物存在显著的临床相互作用。比美替尼主要通过UGT1A1代谢,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风险较低。在与恩可拉非尼联合使用时,未发现药物暴露量有显著变化。
药物过量
比美替尼的药物过量处理尚无明确的特效解毒剂。由于比美替尼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7%,血液透析可能无法有效清除药物。如发生药物过量,需立即就医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50%,达峰时间约1.6小时,食物无显著影响。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97%,表观分布容积92 L。
代谢:主要经UGT1A1葡萄糖醛酸化代谢,活性代谢物M3(CYP1A2/CYP2C19生成)占总暴露量8.6%。
排泄:62%经粪便排出(32%为原型),31%经尿液排出(6.5%为原型)。
半衰期:约3.5小时。
贮存方法
20°C–25°C(68°F–77°F)室温保存,允许短暂暴露于15°C–30°C。
研发公司
美国辉瑞公司(Pfizer Inc.)子公司Array BioPharma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