巯嘌呤片(Mercaptopurine)是一种核苷代谢抑制剂,属于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其通过细胞内转运后转化为活性代谢物硫鸟嘌呤核苷酸(TGNs),后者可整合至DNA或RNA中,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此外,巯嘌呤还能抑制嘌呤的从头合成及核苷酸转化,从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药品称呼
通用名称:巯嘌呤、Mercaptopurin
商品名称:Purinethol
适应靶点
硫鸟嘌呤核苷酸(TGNs)
嘌呤合成通路关键酶(如TPMT、NUDT15)
适应症和适应人群
适应症
用于成人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维持治疗,需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的一部分。
适应人群
经确诊为ALL且需维持治疗的患者;
年龄≥17kg的儿童及成人(低于17kg者因规格限制无法准确给药)。
规格与性状
规格
50mg*25片/盒;
性状
50mg片剂:双凸圆形,淡黄色至浅褐色,带刻痕,刻有“9|3”字样。
主要成分
活性成分:巯嘌呤一水合物;
辅料:玉米淀粉、预胶化马铃薯淀粉、乳糖、硬脂酸镁、硬脂酸。
用法用量
1、标准剂量
1.5-2.5mg/kg/日,口服1次,空腹或餐后均可(需保持一致)。
2、特殊调整
TPMT/NUDT15缺陷:
纯合缺陷:剂量降至推荐量的10%以下;
杂合缺陷:根据耐受性调整剂量。
肾功能不全(CLcr<50mL/min):从最低推荐剂量开始或延长给药间隔至36-48小时;
肝功能不全:从最低推荐剂量开始;
联用别嘌醇:剂量减至原剂量的1/3-1/4。
3、监测要求
每周监测血常规(尤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根据骨髓抑制程度调整剂量。
具体您可以阅读巯嘌呤片完整用法用量信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推荐文章:巯嘌呤片(Mercaptopurin)的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20%)
骨髓抑制(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偶见不良反应(5%-20%)
厌食、皮疹、乏力;肝毒性(黄疸、转氨酶升高)。
严重不良反应
肝脾T细胞淋巴瘤(罕见但可致命);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
具体您可以阅读巯嘌呤片完整副作用信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推荐文章:巯嘌呤片(Mercaptopurin)的副作用。
注意事项
骨髓抑制:定期监测血常规,TPMT/NUDT15基因检测指导剂量调整;
肝毒性:治疗初期每周监测肝功能,出现异常立即停药;
免疫抑制:避免接种活疫苗;
胚胎毒性:育龄患者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女性治疗期间及停药后6个月,男性停药后3个月);
致癌性:长期使用可能增加继发恶性肿瘤风险。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巯嘌呤片可导致胎儿伤害,妊娠期使用会增加流产及死胎风险;临床需告知孕妇巯嘌呤片对胎儿的潜在危害,仅在获益显著大于风险时方可考虑使用,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母体及胎儿情况。
【哺乳期女性】目前尚无关于巯嘌呤及其代谢物在人乳汁中存在情况、对母乳喂养婴儿的影响及对乳汁分泌影响的数据;由于巯嘌呤片可能对婴儿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毒性),建议哺乳期女性在治疗期间及末次剂量后1周内停止母乳喂养。
【具有生殖潜力的男性和女性】有生殖潜力的女性在开始使用巯嘌呤片前,需确认妊娠状态。有生殖潜力的女性需在治疗期间及末次剂量后6个月内使用有效避孕措施;有生殖潜力女性伴侣的男性需在治疗期间及末次剂量后3个月内使用有效避孕措施。
巯嘌呤片可能损害男性及女性的生育能力,目前尚无关于其对生育能力的长期影响及可逆性的研究数据,临床需告知患者相关风险。
【儿童使用】巯嘌呤片在儿童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确立,其依据来自已发表的文献数据及临床实践经验。需注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患者(尤其年龄<6岁或体重指数较低者)使用巯嘌呤片时,可能发生症状性低血糖,临床需监测儿童患者的血糖水平。
【老年人使用】关于巯嘌呤片的临床研究未纳入足够数量的65岁及以上患者,无法明确该人群与年轻患者在疗效及安全性上的差异;其他临床经验也未发现老年人与年轻患者的应答差异。
由于老年人常存在肝肾功能减退、合并其他疾病或合并用药情况,临床为老年人选择剂量时需谨慎,通常从推荐剂量范围的下限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性及器官功能调整剂量。
【肾功能损害】对于肌酐清除率(CLcr)低于50mL/min的肾功能损害患者,需采用巯嘌呤片推荐起始剂量范围中的最低剂量,或调整给药间隔至36~48小时;用药期间需根据患者的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目标水平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动态调整剂量。
【肝功能损害】
肝功能损害患者需采用巯嘌呤片推荐起始剂量范围中的最低剂量;用药期间需根据患者的ANC目标水平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肝酶升高、黄疸)动态调整剂量,同时增加肝酶及胆红素的监测频率,避免肝毒性加重。
禁忌症
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别嘌醇
别嘌醇可抑制巯嘌呤在体内的首过氧化代谢(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导致巯嘌呤体内浓度升高,显著增加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两者合用时,需将巯嘌呤的剂量降至当前剂量的1/3至1/4。
华法林
巯嘌呤与华法林合用时,可能降低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临床需监测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并根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的剂量,以维持稳定的抗凝效果。
骨髓抑制药物
巯嘌呤本身具有骨髓抑制作用,与其他骨髓抑制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合用时,会增强骨髓抑制效应。临床需定期监测患者CBC,根据骨髓抑制程度调整巯嘌呤的剂量。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美沙拉嗪、奥沙拉嗪、柳氮磺吡啶)可抑制TPMT酶的活性,导致巯嘌呤的活性代谢产物蓄积,增加骨髓抑制的发生风险。两者合用时,需为每种药物选择最低有效剂量,并更频繁地监测患者CBC,及时发现并处理骨髓抑制。
肝毒性药物
巯嘌呤具有肝毒性,与其他肝毒性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某些抗生素)合用时,会加重肝损伤风险。临床需增加患者肝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胆红素的监测频率,及时发现并处理肝毒性。
药物过量
急性(恶心、呕吐、腹泻);迟发(骨髓抑制、肝损伤)。应立即停药,对症支持(血液透析效果有限)。
药代动力学
吸收:食物降低生物利用度,达峰时间约2小时;
分布:蛋白结合率19%,脑脊液渗透极少;
代谢:经TPMT和黄嘌呤氧化酶代谢;
排泄:46%经尿排出(24小时内),半衰期<2小时。
贮存方法
避光,20℃-25℃干燥保存(允许15℃-30℃短时存放)。
研发公司
美国Stason Pharmaceut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