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巯嘌呤片、巯基嘌呤、Purinethol、6-MP、Xaluprine、Mercaptopurin
适用于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且处于联合化疗维持治疗阶段的成人及儿童患者。[ 详情 ]
温馨提示: 图片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Drugs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参考。
在启动巯嘌呤片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全面评估肝肾功能和血象至关重要。治疗期间必须坚持定期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和肝功能,警惕发热、乏力、黄疸或腹痛等早期预警信号。
需定期监测CBC,根据结果调整剂量以避免过度骨髓抑制;对于严重或反复骨髓抑制患者,需检测TPMT及NUDT15活性,明确是否存在酶缺陷并调整剂量。
巯嘌呤片与别嘌醇、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或其他骨髓抑制药物合用时,会加重骨髓抑制,需降低巯嘌呤片剂量(如与别嘌醇合用)并加强CBC监测。
巯嘌呤具有明确肝毒性,严重时可导致肝坏死甚至死亡,肝损伤可发生于任何剂量,但超推荐剂量时发生率升高;部分患者停药后黄疸消退,再次用药后黄疸复发。
临床通常在治疗初期每周监测血清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及胆红素水平,治疗稳定后改为每月监测;若患者合并使用其他肝毒性药物或存在基础肝病,需增加肝酶监测频率。一旦出现肝毒性迹象(如黄疸、转氨酶显著升高),需立即停用巯嘌呤片。
对于妊娠期患者,若出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需立即停用巯嘌呤片(巯嘌呤片不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
巯嘌呤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降低患者对感染病原体的抵抗力及对疫苗的应答反应;在ALL维持化疗期间,患者接种所有疫苗的应答均可能减弱,且接种活病毒疫苗(如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存在感染风险,需参考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免疫接种指南进行规范指导。
巯嘌呤片用于炎症性肠病(非适应症)治疗时,已报告肝脾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致死性)病例;巯嘌呤片在动物及人体中均具有致突变性,在动物中具有致癌性,可能增加患者发生继发性恶性肿瘤的风险。
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包括巯嘌呤片)的患者,发生淋巴增殖性疾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卡波西肉瘤、非卡波西肉瘤、宫颈原位癌)的风险升高,风险程度与免疫抑制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相关;停用免疫抑制剂后,部分淋巴增殖性疾病可能出现部分缓解。
临床中需谨慎使用包含多种免疫抑制剂(含巯嘌呤类)的方案,因该类方案会增加Epstein-Barr病毒(EBV)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的风险,部分病例可致死。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为危及生命的疾病,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炎症性肠病,非巯嘌呤片适应症)患者,使用巯嘌呤片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若怀疑或确诊MAS,需立即停用巯嘌呤片;同时需监测并及时治疗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等感染,因这些感染为MAS的明确触发因素。
巯嘌呤片可导致胎儿伤害,妊娠期使用会增加流产及死胎风险;需告知孕妇巯嘌呤片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建议有生育潜力的女性在治疗期间及末次剂量后6个月内使用有效避孕措施,有生育潜力女性伴侣的男性在治疗期间及末次剂量后3个月内使用有效避孕措施。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更新于2024年7月9日,FDA说明书网址: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009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