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关系密切,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目标是,通过预防肝病进展和早期肝病相关死亡来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或核苷(酸)类似物(NUC):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和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核苷(酸)类似物需要终身治疗,而且费用昂贵。
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治疗乙肝一年可以实现免疫控制,近30%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实现正常化,乙肝病毒复制持续受到抑制。在长期停药后随访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患者中约30%-50%实现HBsAg血清清除。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抗病毒疗法的最大优势是治疗持续时间“有限”。核苷(酸)类似物在几乎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都能达到长期抑制,无明显副作用,使他们成为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老年患者和无应答患者,不愿意使用或有禁忌症患者的治疗选择。
乙肝抗病毒药物TA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在2016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被誉为"有史以来抗病毒效果最强的乙肝药物","久违了十年之久的乙肝新药","乙肝患者的新希望",TA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代表了目前乙肝治疗的最高水平。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在核苷(酸)类似物初治患者中的应用
两项大型关键试验中,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b治疗48周和52周的乙型肝炎病毒HBeAg阳性患者报告,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EOT),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400拷贝/mL、HBs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2%和29%,14%和7%,3%和5%。治疗结束后后一年,83%的患者出现持续HBeAg血清学转换,另有15%的患者实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总共有41%达到了这一研究终点。在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b治疗结束三年后,70%的患者观察到持续HBeAg血清学转换。分别有37%和11%的患者达到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在初始应答者中实现两终点的患者百分比分别为81%和30%。
在HBeAg阴性患者中,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疗程结束后6个月,有19%的患者HBV DNA<400拷贝/mL。患者亚组的3年随访表明,HBV DNA<400拷贝/mL的治疗应答在18%的患者中持续。在5年随访中,12%的患者实现HBsAg清除;而治疗结束后1年,HBV DNA≤10000拷贝/mL的患者达到了28%。
然而,干扰素广泛使用的主要局限是:需要肠外治疗及临床和实验室监测,某些患者可能出现副作用,存在禁忌症及大部分患者中疗效有限。但是,根据基线丙氨酸转氨酶(ALT)、HBV DNA水平、病毒基因型、宿主遗传变异等仔细选择患者,可以显著改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成本效益动力学。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参考资料: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