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自然病史可分为免疫耐受阶段、病毒消除阶段和病毒静止阶段。急性感染之后,部分患者可保持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血清HBV DNA水平高,但症状很少或没有,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正常,在肝脏中存在极少组织学活动。此为免疫耐受阶段,在围产期感染的患者通常可持续数年。免疫耐受阶段,是人的免疫系统对入侵的乙肝病毒(HBV)没有反应的一段时间。免疫耐受阶段多发生于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婴幼儿和少年儿童,尤其是通过母婴传播而感染乙肝的婴幼儿,体内的免疫系统还未完全建立,乙肝病毒就已经侵入,免疫系统不但无法识别并对其进行清除,还会认为乙肝病毒本来就是体内应有的物质,所以对其不会产生免疫反应。免疫耐受阶段一般会持续到人的成年期,人体的免疫系统已经健全,会分辨出乙肝病毒为“异体”,因此就会打破免疫耐受阶段。
之后患者进入第二阶段,即免疫清除阶段。此阶段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一些患者最终进入静止阶段,其HBeAg血清转化为乙肝e抗体,HBV DNA检测不到或保持低水平,通常ALT水平正常,说明HBV复制较少或没有复制,有轻微或不存在肝损伤。在这个阶段,患者可经历乙肝自发消退和乙肝表面抗体产生。然而,这些患者中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自发或免疫抑制诱导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再激活,特征为ALT水平偏高和高水平的HBV DNA,伴或不伴HBeAg血清逆转。
在乙型肝炎流行地区,大多数育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免疫耐受阶段。虽然妊娠期ALT水平轻度至中度升高与乙肝患者妊娠并发症并无明确关联,但最近的一项研究报道称,重度ALT发作可能导致孕产妇死亡。很少有研究报道妊娠对乙肝激活或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影响,尤其是分娩后。
产后可能出现ALT发作的患者可分为三个亚群:(1)在妊娠期间接受抗病毒治疗并继续进行产后治疗的活动性乙肝患者(治疗期间发作);(2)处于免疫耐受阶段并且分娩前用抗病毒治疗预防垂直传播,产后停止治疗的患者;(3)在妊娠和产后,直至ALT发作时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重度ALT发作后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许多临床III期临床试验中报道了治疗期间重度ALT发作。此外,最近一项使用替诺福韦(TDF)预防母婴传播(MTCT)随机对照试验(RCT)中,免疫耐受患者在产前接受TDF治疗但产后停止,研究者分析了其产后ALT发作的形式和严重程度。而这次的研究选择在妊娠期间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并比较其产后ALT变化与非HBV感染患者的ALT变化。
有人提出,产后母体皮质类固醇水平的快速变化导致对HBV的主动免疫反应。因此,炎症活动强烈可能导致肝病复发或急性坏死。然而,对于怀孕期间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产后ALT发作的数据很少。先前发表的研究中,不仅在经历ALT发作的母亲的百分比方面(10-57%),以及在产后ALT波动的预测因素方面的结果相互矛盾。此外,产后ALT发作的临床特征和临床结局尚未得到很好的表征。考虑到上述情况,研究人员在8年期间对初治患者(在ALT发作前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进行了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以分析产后ALT水平的变化,探索与这些变化相关的因素,并确定ALT发作的临床结局。
共入组4236例患者,869例无乙肝感染(A组),3367例罹患慢性乙肝(B组)。患病母亲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血清病毒(HBV)DNA可检测(最低定量水平,100 IU/mL)(B1,n=1928)或检测不到HBV DNA的患者(B2,n=1439)。B组观察到ALT异常的频率显著比A组中更高(28.27比20.37%,p<0.001)。ALT事件主要发生在B1组(发作115/1928,5.96%; 急性加重57/1928,2.96%)。ALT水平呈双峰模式,在产后3-4周和9-12周出现高峰。多因素分析显示,ALT水平升高和可检测到HBV DNA水平是产后疾病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B1组的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在分娩时HBV DNA水平≥5log10 IU/mL可预测ALT事件(阳性预测值,14.4%;阴性预测值,98.2%)。
产后ALT升高在慢性乙肝患者中很常见。ALT发作或恶化主要见于分娩时ALT偏高或HBV DNA水平≥5log10 IU/mL的母亲。
目前获批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替诺福韦二代),可以有效地减缓肝细胞中的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损伤程度。从正规医院获取最新乙肝治疗药物(替诺福韦、替诺福韦二代),患者可以咨询医伴旅。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参考资料: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