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沙佐米(Ixazomib)是全球首个口服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具体用法用量需要谨遵医嘱。
伊沙佐米需与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使用,组成IRd方案。标准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具体用法如下:
(1)、伊沙佐米:推荐起始剂量为4mg,在每个周期的第1、8、15天口服一次。
(2)、来那度胺:第1-21天,每天口服25mg。
(3)、地塞米松:第1、8、15、22天,每次口服40mg。
(1)、服药时间:应于餐前至少1小时或餐后至少2小时空腹服用,以确保药物吸收。
(2)、服用方式:整粒胶囊用温水吞服,不可咀嚼、压碎或打开,避免胶囊内容物接触皮肤或黏膜。
(3)、漏服或呕吐处理:若漏服,仅在距下次服药≥72小时时补服。服药后呕吐,无需补服,按原计划下次服药。

图片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参考。
伊沙佐米联合治疗常见不良反应(≥20%)包括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便秘、周围神经病变、恶心、周围性水肿、皮疹、呕吐和支气管炎。
(1)、血小板减少症:非常常见(85%),3-4级发生率达30%。血小板低谷常出现在每个周期的第14-21天。需至少每月监测血小板计数,前三个周期建议更频繁。根据严重程度暂停用药或进行剂量调整,必要时输注血小板。
(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同样常见(74%),3-4级发生率为34%。处理方式包括暂停用药、考虑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剂量调整。
(1)、胃肠道毒性:腹泻(52%)、便秘(35%)、恶心(32%)、呕吐(26%)较为普遍。可预服或使用止泻、止吐药物进行支持治疗,严重时需调整剂量。
(2)、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病变(24%),多数为1-2级。需监测患者症状,出现新发或加重时进行剂量暂停或下调。
(3)、皮疹:发生率为27%。对于2级或3级皮疹,需暂停来那度胺或伊沙佐米并降量;出现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严重皮肤反应时,必须永久停药。
(4)、其他重要不良反应:还包括周围性水肿、肝毒性(需定期监测肝酶)以及虽罕见但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一旦怀疑应立即停药并评估。
(1)、吸收:口服后中位达峰时间为1小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8%。高脂食物会显著降低其暴露量(AUC降低28%),因此必须空腹服用。
(2)、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表观分布容积大(543L),表明其在组织中分布广泛。
(1)、代谢:伊沙佐米通过多种CYP450酶(包括3A4、1A2、2B6等)和非CYP酶进行广泛代谢,无单一主导代谢途径。
(2)、排泄:约62%的放射性剂量通过尿液排泄,22%通过粪便排泄。原形药物在尿中排泄极少(<3、5%),终末半衰期约为9、5天。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更新于2024年7月1日,FDA说明书网址: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BasicSearch.process=20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