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达尼布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等关键信号通路,抑制纤维化过程中的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
尼达尼布的作用机制可延缓肺功能下降,减少肺纤维化进展,适用于多种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点击屏幕右下方对话框,医伴旅客服人员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
药品称呼
通用名:尼达尼布软胶囊
商品名:OFEV®
适应靶点
PDGFR-α/β、FGFR 1-3、VEGFR 1-3、CSF1R、FLT-3 等酪氨酸激酶。
适应症和适应人群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适用于成人患者的治疗。
慢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ILD):用于具有进展性表型的成人患者。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Sc-ILD):用于减缓成人患者肺功能下降速率。
规格与性状
150 mg:棕色不透明椭圆形软胶囊,印有黑色“150”标识。
100 mg:桃色不透明椭圆形软胶囊,印有黑色“100”标识。
主要成分
活性成分:尼达尼布乙磺酸盐
辅料:甘油三酯、硬脂、卵磷脂、明胶、甘油、二氧化钛、氧化铁等。
用法用量
标准剂量
150 mg 口服,每日两次,间隔约12小时,随餐服用。
肝损伤患者
轻度肝损伤(Child-Pugh A):100 mg 每日两次,随餐服用。
中重度肝损伤(Child-Pugh B/C):禁用。
剂量调整
肝酶升高:ALT/AST >3×ULN 伴肝损伤症状时停药;ALT/AST >5×ULN 时永久停药。
腹泻或呕吐:对症治疗无效时,可减量至100 mg 每日两次或暂停用药。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5%)
腹泻(62%-76%)、恶心(24%-32%)、腹痛(15%-18%)、呕吐(12%-25%)、肝酶升高(13%-14%)、食欲减退(9%-11%)、头痛(8%-9%)、体重减轻(10%-12%)、高血压(5%)。
严重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DILI)、动脉血栓事件(心肌梗死)、出血事件、胃肠道穿孔、肾病范围蛋白尿。
注意事项
肝毒性:治疗前及治疗初期每3个月监测肝酶(ALT/AST/胆红素)。
胃肠道反应:首次出现腹泻时即需补液及止泻药(如洛哌丁胺),持续严重者需停药。
胚胎-胎儿毒性:育龄女性需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采取高效避孕措施。
动脉血栓风险:心血管高危患者慎用,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时暂停用药。
出血风险:避免与抗凝药联用,出血高风险患者评估获益风险。
胃肠道穿孔:近期腹部手术、憩室病史或联用NSAIDs/糖皮质激素者慎用。
蛋白尿:新发或加重蛋白尿时需暂停治疗。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禁用,可能致胎儿畸形或死亡。
哺乳期:禁用,无人类数据但动物乳汁中含药物成分。
儿童: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建立。
老年人:无需调整剂量,但个体敏感性可能增加。
肝损伤:仅轻度肝损伤可减量使用。
肾损伤:轻中度无需调整,重度及终末期肾病数据不足。
吸烟者:吸烟降低药物暴露,建议戒烟。
禁忌症
中重度肝损伤(Child-Pugh B/C)。
对成分过敏者。
药物相互作用
P-gp/CYP3A4抑制剂(如酮康唑):增加尼达尼布暴露,需密切监测耐受性。
P-gp/CYP3A4诱导剂(如利福平):降低尼达尼布疗效,避免联用。
抗凝药(如华法林):增加出血风险,需调整剂量。
吡非尼酮:联用不改变药代动力学,但胃肠道不良反应叠加。
波生坦:无显著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
症状:不良反应加重(如腹泻、肝酶升高)。
处理:停药并给予支持治疗。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4.7%,餐后暴露量增加20%。
分布:蛋白结合率97.8%,表观分布容积1050 L。
代谢:主要通过酯酶水解,CYP3A4贡献仅5%。
排泄:93%经粪便排泄,0.65%经肾排泄,半衰期9.5小时。
贮存方法
20°C–25°C(允许15°C–30°C)保存,避光防潮。
研发公司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