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达尼布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等关键信号通路,抑制纤维化过程中的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
药品称呼
通用名称:尼达尼布、Nintedanib
商品名称:维加特、OFEV
适应靶点
PDGFR-α/β、FGFR1-3、VEGFR1-3、CSF1R、FLT-3等酪氨酸激酶。
适应症和适应人群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适用于成人患者的治疗。
慢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ILD):用于具有进展性表型的成人患者。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Sc-ILD):用于减缓成人患者肺功能下降速率。
规格与性状
规格:100mg*60粒/盒、150mg*60粒/盒;
性状:150mg棕色不透明椭圆形软胶囊,印有黑色“150”标识。100mg桃色不透明椭圆形软胶囊,印有黑色“100”标识。
主要成分
活性成分:尼达尼布乙磺酸盐。
用法用量
标准剂量
150mg口服,每日两次,间隔约12小时,随餐服用。
肝损伤患者
轻度肝损伤(Child-Pugh A):100mg每日两次,随餐服用。
中重度肝损伤(Child-Pugh B/C):禁用。
剂量调整
肝酶升高:ALT/AST>3×ULN伴肝损伤症状时停药;ALT/AST>5×ULN时永久停药。
腹泻或呕吐:对症治疗无效时,可减量至100mg每日两次或暂停用药。
具体您可以阅读尼达尼布完整用法用量信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推荐文章:尼达尼布(Nintedanib)的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5%)
腹泻、恶心、腹痛、呕吐、肝酶升高、食欲减退、头痛、体重减轻、高血压。
严重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DILI)、动脉血栓事件(心肌梗死)、出血事件、胃肠道穿孔、肾病范围蛋白尿。
任何药物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尼达尼布也如此,建议您阅读完整的药品不良反应内容。推荐文章:尼达尼布(Nintedanib)的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肝毒性:治疗前及治疗初期每3个月监测肝酶(ALT/AST/胆红素)。
胃肠道反应:首次出现腹泻时即需补液及止泻药(如洛哌丁胺),持续严重者需停药。
胚胎-胎儿毒性:育龄女性需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采取高效避孕措施。
动脉血栓风险:心血管高危患者慎用,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时暂停用药。
出血风险:避免与抗凝药联用,出血高风险患者评估获益风险。
胃肠道穿孔:近期腹部手术、憩室病史或联用NSAIDs/糖皮质激素者慎用。
蛋白尿:新发或加重蛋白尿时需暂停治疗。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基于动物研究及作用机制,尼达尼布可致胎儿伤害(胚胎-胎儿死亡、结构异常)。孕妇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风险,需告知潜在危害。
【哺乳期女性】目前尚不明确尼达尼布是否进入人乳,但动物研究显示其可进入乳汁。由于可能对乳儿造成严重不良反应,不建议哺乳期女性在治疗期间哺乳。
【具有生殖潜力的男性和女性】女性需在治疗前核实妊娠状态,治疗期间及停药后至少3个月使用高效避孕措施;口服避孕药若因呕吐、腹泻等影响吸收,需改用其他避孕方式。目前尚未明确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但基于动物研究,需注意潜在风险。
【儿童使用】尼达尼布在儿童(6-17岁)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且动物研究显示可能影响骨骼和牙齿发育,故不推荐儿童使用。
【老年人使用】临床研究中,65岁及以上患者占比较高,但未观察到疗效或安全性与年轻患者存在总体差异。不能排除部分老年个体可能更为敏感,需密切监测。
【肾功能损害】轻度至中度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30-90mL/min)患者无需调整起始剂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30mL/min)及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尚未研究,需谨慎使用。
【肝功能损害】轻度肝功能损害(Child Pugh A)患者推荐剂量为 100mg 每日两次,随餐服用,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必要时中断或停药。中度(Child Pugh B)或重度(Child Pugh C)肝功能损害患者不建议使用。
禁忌症
中重度肝损伤(Child-Pugh B/C);
对成分过敏者。
药物相互作用
1.P-糖蛋白(P-gp)和CYP3A4抑制剂与诱导剂
合用P-gp和CYP3A4抑制剂(如酮康唑、红霉素)可能增加尼达尼布暴露量,需密切监测耐受性,必要时调整剂量。
合用P-gp和CYP3A4诱导剂(如利福平、卡马西平、圣约翰草)可能降低尼达尼布暴露量,应避免合用。
2.抗凝药
尼达尼布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合用抗凝药时需密切监测出血情况,必要时调整抗凝治疗。
3.吡非尼酮
合用尼达尼布与吡非尼酮时,两者的暴露量无显著相互影响,无需调整剂量,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可能叠加。
4.波生坦
合用波生坦不影响尼达尼布的药代动力学,无需调整剂量。
药物过量
症状:不良反应加重(如腹泻、肝酶升高)。
处理:停药并给予支持治疗。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4.7%,餐后暴露量增加20%。
分布:蛋白结合率97.8%,表观分布容积1050L。
代谢:主要通过酯酶水解,CYP3A4贡献仅5%。
排泄:93%经粪便排泄,0.65%经肾排泄,半衰期9.5小时。
贮存方法
20℃-25℃(允许15℃-30℃)保存,避光防潮。
研发公司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