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拉替尼(Lorlatinib)是一种第三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和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多种ALK耐药突变(如G1202R、I1171T等)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穿透血脑屏障,有效控制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病灶。
药品称呼
通用名称:洛拉替尼、Lorlatinib
商品名称:博瑞纳、Lorbrena
适应靶点
选择性抑制ALK、ROS1激酶,同时对TYK1、FER、FPS、TRK家族(A/B/C)、FAK、FAK2、ACK等激酶具有抑制活性。
适应症和适应人群
1、适应症
用于治疗经FDA批准的检测方法确诊为ALK阳性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包括未经系统治疗的初治患者及既往接受过一种或多种ALK抑制剂治疗后进展的患者。
2、适应人群
ALK阳性转移性NSCLC成年患者,包括伴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者。
规格与性状
规格:100mg*30片/瓶。
性状:椭圆形,淡紫色,薄膜衣片,一面刻有“Pfizer”,另一面刻有“LLN100”。
主要成分
活性成分:洛拉替尼(Lorlatinib)。
用法用量
1、推荐剂量
每次口服100mg,每日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毒性。
2、剂量调整
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15-30mL/min):减量至75mg每日一次。
不良反应调整:根据毒性分级,首次减量至75mg,第二次减量至50mg;若仍不耐受,永久停药。
3、服用方式
整片吞服,可空腹或随餐服用。漏服后若距下次服药时间≥4小时,立即补服;若<4小时,跳过漏服剂量。
具体您可以阅读洛拉替尼完整用法用量信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推荐文章:洛拉替尼(Lorlatinib)的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
最常见(发生率≥20%)的不良反应包括水肿、周围神经病变、体重增加、认知功能影响、疲劳、呼吸困难、关节痛、腹泻、情绪影响、咳嗽。
2.常见实验室异常
3-4级实验室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
建议您阅读洛拉替尼完整副作用信息。推荐文章:洛拉替尼(Lorlatinib)的副作用。
注意事项
禁忌联用强CYP3A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妥英):可能导致严重肝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认知、情绪、言语及睡眠变化,必要时调整剂量。
血脂管理:治疗前及治疗中定期监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及时启动或调整降脂药物。
心电监测:基线及治疗期间定期检测心电图,警惕房室传导阻滞。
肺毒性监测:若出现新发或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立即停药并评估间质性肺病。
妊娠风险:育龄女性需使用非激素避孕措施(因洛拉替尼可降低激素避孕药效)。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洛拉替尼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孕妇禁用。
【哺乳期女性】使用洛拉替尼不建议哺乳,治疗期间及最后一剂后7天内禁止哺乳。
【具有生殖潜力的男性和女性】女性需使用非激素避孕措施,洛拉替尼治疗期间及最后一剂后6个月内有效避孕。男性与有生殖潜力女性伴侣相处时,需在治疗期间及最后一剂后3个月内避孕。
【儿童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老年人使用】65岁及以上患者与年轻患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无显著差异,无需调整洛拉替尼剂量。
【肾功能损害】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需降低洛拉替尼剂量,轻中度损害无需调整。
【肝功能损害】轻度肝功能损害无需调整洛拉替尼剂量,中重度损害患者的推荐剂量尚未确立。
禁忌症
对洛拉替尼或辅料过敏者。
联用强CYP3A诱导剂(如利福平)。
妊娠期女性。
药物相互作用
强效CYP3A诱导剂
与强效CYP3A诱导剂(如利福平)合用,可使洛拉替尼AUCinf平均值下降85%,Cmax下降76%,禁止合用。停用强效CYP3A诱导剂的3个血浆半衰期后,方可开始服用洛拉替尼。
中效CYP3A诱导剂
避免与中效CYP3A诱导剂合用,若无法避免,需增加洛拉替尼剂量。
强效CYP3A抑制剂
与强效CYP3A抑制剂合用,需降低洛拉替尼剂量。如患者因不良反应已降低洛拉替尼剂量后又合用强效CYP3A抑制剂,需进一步降低洛拉替尼剂量。
CYP3A底物
与洛拉替尼合用时,若无法避免,需根据批准的产品说明书增加CYP3A底物的剂量。
P-gp底物
与洛拉替尼合用时,若无法避免,需根据批准的产品说明书增加P-gp底物的剂量。
药物过量
尚无特异性解毒剂。过量时需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洗胃、活性炭吸附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81%,达峰时间约1.2小时,食物无显著影响。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66%,稳态分布容积305L。
代谢:主要通过CYP3A4和UGT1A4代谢,生成无活性代谢物M8。
排泄:48%经尿液排泄(原形<1%),41%经粪便排泄(原形约9%),半衰期约24小时。
贮存方法
20℃-25℃保存,允许短暂暴露于15℃-30℃。避光、防潮,置于儿童不可触及处。
研发公司
美国辉瑞(美国Pfi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