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拉菲布拉诺(Elafibranor)是一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通过激活PPAR-alpha、PPAR-gamma和PPAR-delta亚型发挥药理作用。其机制包括抑制胆固醇向胆汁酸的转化(通过下调CYP7A1酶活性),从而降低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该药适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尤其针对对熊去氧胆酸(UDCA)反应不足或无法耐受UDCA的患者。
临床研究显示,埃拉菲布拉诺可显著改善PBC患者的生化指标,但尚未证实其对生存期或肝失代偿事件的预防效果。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点击屏幕右下方对话框,医伴旅客服人员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
药品称呼
通用名称:埃拉菲布拉诺
商品名称:elafibranor
英文名称:IQIRVO
适应靶点
分子靶点:PPAR-alpha、PPAR-gamma、PPAR-delta
药理作用:激活PPAR信号通路,抑制胆汁酸合成,调节脂质代谢。
适应症和适应人群
1、适应症
联合UDCA治疗对UDCA反应不足的成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
单药治疗无法耐受UDCA的成人PBC患者。
2、限制使用
不推荐用于已发生肝失代偿(如腹水、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的患者。
规格与性状
规格:80mg/片
性状:圆形橙色薄膜衣片,一面刻有“ELA 80”,另一面为空白。
主要成分
活性成分:Elafibranor(80mg/片)
用法用量
1、推荐剂量
80mg口服,每日一次,餐前或餐后均可。
2、特殊用药指导
胆汁酸结合树脂:需间隔至少4小时服用埃拉菲布拉诺。
3、剂量调整
轻至重度肾损伤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轻度肝损伤(Child-Pugh A)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中重度肝损伤(Child-Pugh B/C)或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5%,高于安慰剂组)
体重增加(23%)、腹泻(11%)、腹痛(11%)、恶心(11%)、呕吐(11%)、关节痛(8%)、便秘(8%)、肌肉疼痛(7%)、骨折(6%)、胃食管反流(6%)、口干(5%)、皮疹(5%)。
2、严重不良反应
肌肉损伤:肌痛、肌病、横纹肌溶解(1例伴急性肾损伤)。
肝毒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偶见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DI-ALH)。
过敏反应:皮疹、全身性过敏(需永久停药)。
骨折风险:6%患者发生骨折(安慰剂组0%)。
注意事项
肝毒性监测: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定期检测肝功能(ALT、AST、TB、ALP),若指标恶化或出现肝炎症状(黄疸、右上腹痛),需中断治疗。
肌肉相关风险:治疗前评估肌痛/肌病,治疗中监测CPK;若出现新发或加重的肌肉症状,立即停药。
过敏反应:严重过敏需永久停药,轻中度过敏需暂停治疗并对症处理。
避孕措施:女性需使用非激素避孕或屏障法(因药物可能降低激素避孕药效)。
骨折风险:监测骨健康,尤其老年或骨质疏松患者。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动物试验显示胎儿毒性(死胎、生存率下降),禁用;治疗前需确认未孕,治疗期间严格避孕。
哺乳期:治疗期间及末次给药后3周内禁止哺乳。
老年人:65岁以上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肝功能不全:轻度肝损伤(Child-Pugh A)可用,中重度(Child-Pugh B/C)禁用。
肾功能不全:任何程度肾损伤均无需调整剂量。
禁忌症
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激素避孕药:可能降低避孕效果,需改用非激素避孕或加用屏障法。
他汀类药物:增加肌病风险,需监测肌肉症状及CPK。
利福平:可能降低埃拉菲布拉诺血药浓度,需监测ALP和胆红素。
胆汁酸结合树脂:需间隔4小时服用,避免吸收干扰。
药物过量
处理措施:无特异性解毒剂,需对症支持治疗(如洗胃、活性炭),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肌肉损伤指标。
药代动力学
吸收:达峰时间(Tmax)约1.25小时,高脂饮食延迟吸收但不影响总暴露量。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99.7%,表观分布容积4731L。
代谢:主要经PTGR1酶代谢为活性产物GFT1007(暴露量为原药的3.2倍),次要经CYP2J2和UGT代谢。
排泄:77.1%经粪便排出(原药56.7%),19.3%经尿排出(主要为无活性代谢物)。
半衰期:Elafibranor约70小时,GFT1007约15小时。
贮存方法
储存在15°C–30°C(59°F–86°F)之间,原包装避光防潮。
生产厂家
法国Ip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