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纤苷是一种用于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肝静脉闭塞病(VOD)的重要药物,具有抗血栓和促进纤溶的作用。尽管其疗效显著,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低血压、消化道症状和出血风险。了解这些副作用的表现、掌握必要的注意事项以及认识其临床疗效,对优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去纤苷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其中以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最为常见。
低血压是较为突出的副作用,通常表现为轻度头晕或体位性低血压,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鼻出血等轻微出血事件也时有发生,与药物抗血栓作用相关。
腹泻发生率较高,多为轻度至中度。恶心、呕吐症状见通常在用药初期明显,这些反应可能与药物对胃肠黏膜的直接刺激有关。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
认识这些副作用的典型表现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避免症状加重影响治疗进程。
合理使用去纤苷需要严格遵循临床指南,重点关注出血风险管理和过敏反应监测。
去纤苷可增加体外纤溶酶活性,可能提高出血风险。活动性出血患者禁用,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出血迹象。若发生严重出血,应立即停药并处理病因,待出血停止后再评估是否继续治疗。
禁止与全身抗凝或纤溶药物联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如需使用抗凝剂,应在去纤苷治疗前停用,并待抗凝作用减弱后再开始治疗。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疹、荨麻疹等过敏症状。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需永久停药,并按标准医疗方案处理。
通过系统化的风险管理策略,可最大程度发挥去纤苷的治疗价值,同时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
临床研究证实,去纤苷在治疗HSCT后VOD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主要体现在提高生存率和改善器官功能等方面。
研究显示,使用去纤苷治疗的VOD患者100天生存率提高,对于伴有肾或肺功能障碍的多器官衰竭患者,仍能保持较高的100天生存率。
多数患者在治疗后可见肝肿大、腹水等症状明显改善。中位随访18个月的数据证实了去纤苷的长期疗效。
去纤苷为HSCT后VOD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其改善生存率和症状缓解的作用已得到充分验证,未来研究将进一步优化其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策略。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FDA更新于2016年6月30日,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2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