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首页   肿瘤专区   膀胱癌
膀胱癌症疾病向导
米托蒽醌怎么样?
米托蒽醌怎么样?
根据膀胱癌发病机制及发病部位不同,可有非肌层浸润性、肌层浸润性和转移性膀胱癌3种表现,非肌层浸润性最常见,占膀胱癌患者的70%~80%。目前,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案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疗效较好,但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13,其术后2年内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预后,故采取安全、有效的药物及方案避免或降低术后复发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有学者提出,术后予以一定的米托蒽醌膀胱灌注对降低其术后复发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那么,米托蒽醌怎么样? 关于膀胱癌 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也是目前我国男性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膀胱癌的检出率不断上升,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病率近年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临床关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有学者曾提出,经常接触致癌物质及不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与该病的发生和进展有着密切联系,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有效治疗方式,除治疗方案外,术后复发也是目前临床的研究热点。 关于米托蒽醌 米托蒽醌属于蒽环类抗恶性肿瘤药物,术前灌注机体后可迅速进入肿瘤细胞,对相应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进行抑制,从而中断肿瘤细胞的分裂,减慢其增殖速度,达到控制和缓解病情的效果。术后进行米托蒽醌灌注治疗,药物进入机体后可快速进入靶细胞,导致细胞凋亡,对尚未清扫干净的肿瘤细胞产生一定的作用而防止其逃脱,进而达到降低肿瘤细胞存活率的效果,进一步降低肿瘤复发。有研究表明,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效果较剂量而言,更重要的是其使用浓度。相关研究显示,米托蒽醌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诱导其凋亡,降低其存活率,而随着其药物浓度的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呈上升趋势,进而导致其复发时间的延长,复发率降低。 米托蒽醌怎么样 选取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9例,均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按术后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3例,术后分别采用30,40,50 mg米托蒽醌+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膀胱灌注治疗,3组患者均随访1年。 结果:3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时间及复发率比较均有差异( P<0.05) ,C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时间均较A组和B组长,肿瘤复发率更低( P<0.05) ,A组和B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差异(χ2 =6.660,P=0.036) ,其中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88% ,显著高于A组的13.95%和B组的16.28% ( P<0.05),但A组和B组间无差异( P>0.05),不良反应发生后均经相应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因不良反应而导致治疗停止情况。 结论:高浓度( 50 mg)米托蒽醍膀胱灌注治疗可进一步延长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并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注:以上资讯来源于网络,由医伴旅整理编辑(如有错漏,请帮忙指正),只为提供全球最新上市药品的资讯,帮助中国患者了解国际新药动态,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不作任何用药依据,具体用药指引,请咨询主治医师。 热文推荐:非那雄胺片治疗前列腺增生需要长期服用吗?
已帮助86人
2024-06-25 01:52:51 更新
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效果怎么样?
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效果怎么样?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中以浅表性膀胱癌(SBC)较为常见。尿道等离子电切术(TURBT)为治疗SBC的重要术式,但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目前临床上为降低SBC患者术后复发率,多采用用膀胱灌注化疗药物辅助治疗,其中吉西他滨是具有靶向抗癌作用的药物,能够抑制膀胱癌细胞,预防肿瘤复发。那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效果怎么样? 关于膀胱癌 膀胱癌(BC)是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癌症之一,其癌症相关病死率位居13位,其中约75%的患者被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目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治疗NMIBC的首选方案,因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及进展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情绪功能和认知功能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降低NMIBC复发率和进展率至关重要。现今通常辅以术后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Gemcitabine)、表柔比星(Epiru-bicin)、阿霉素﹑顺铂等进行灌注治疗,清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率,以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关于吉西他滨 吉西他滨属于阿糖胞苷类似物,能够在人体细胞内转变为磷酸化代谢物,对肿瘤细胞DNA聚合酶进行抑制,将肿瘤细胞增殖阻断在S期与G期内,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吉西他滨分子量低、脂溶性高,能够被肿瘤细胞吸收,并在进入机体循环后被有效清除,毒副作用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局部药物浓度高,药物直接接触膀胱黏膜,有利于增强抗癌活性,于术后应用能够作用于未彻底切除或残余肿瘤,提高根治效果,预防肿瘤复发。 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效果 法选取84例老年浅表性膀胱癌(SB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进行尿道等离子电切术(TURBT)治疗,术后7d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等量0.9%氯化钠溶液膀胱灌注治疗。术后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sICAM-1、sVCAM-1水平、肿瘤标志物〔膀胱肿瘤抗原(BTA)、糖类抗原125(CA125)及癌胚抗原(CEA)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FG)及毒副作用发生率,且记录术后1年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术后sICAM-1、sVCAM-1、BTA、CA125、CEA、FGF、VEFG水平、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毒副作用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得出结论:在老年SBC患者术后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效果确切,能够降低血清slCAM-1、sVCAM-1、FGF、VEFG及肿瘤标志物水平,抑制SBC进展,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注:以上资讯来源于网络,由医伴旅整理编辑(如有错漏,请帮忙指正),只为提供全球最新上市药品的资讯,帮助中国患者了解国际新药动态,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不作任何用药依据,具体用药指引,请咨询主治医师。 热文推荐:博来霉素属于哪一类药物,博来霉素是进口药吗?
已帮助89人
2024-06-22 05:46:58 更新
卡介苗简介
卡介苗简介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和结核病是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母亲怀孕期感染乙肝病毒及新生儿出生后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导致乙肝发病的主要原因。出生后未接种卡介苗是导致儿童及成人结核病(TB)发病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卡介苗。 关于结核病 结核病传染性强,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儿童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新发儿童结核病患者约为104万例/年,占全球发病总人数的6.9%,作为全球结核病第二高负担国家,中国肺结核患儿情况也不容乐观,以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0~14岁的儿童中,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91.8/10万。 有研究显示,与成人相比儿童更容易患重症结核病。接种卡介苗是唯一可以预防和控制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等严重结核病,可以提供更高的保护。因此,1974年WHO将卡介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婴儿接种程序。我国于1978年开展卡介苗的儿童计划免疫。目前,卡介苗接种是控制结核病的关键措施。 关于卡介苗 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 BCG)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疫苗之一,主要用于结核病的预防。BCG接种机体后,可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的牛型结核杆菌。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是使接种者对结核菌产生特异性免疫作用,保护被接种者不受结核菌的感染与发病。接种卡介苗后婴幼儿一般无全身反应,只在上臂注射局部发生红肿、破溃,数个星期后会结痂自愈。 另外卡介苗也对膀胱癌有一定效果,根据肿瘤的分期和分级,化疗和卡介苗灌注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治疗方案。BCG灌注目前是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原位癌(CIS)和高级别Ta/T1膀胱病变的标准辅助治疗。 卡介苗的治疗效果 2020 年3月,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发布的NMIBC诊疗指南指出,在预防肿瘤复发与进展方面,TURBT后BCG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TURBT或TURBT加膀胱内化疗,同年美国泌尿外科协会与泌尿外科肿瘤协会发表的 NMIBC诊疗指南也赞同该观点。许多研究证实,NMIBC患者经BCG灌注治疗后,复发和进展的长期风险会明显降低﹐然而是否影响癌症特异性死亡率(CSM),现目前仍无定论。其中,在预防有高复发风险的NMIBC患者复发上,维持至少1年的BCG治疗比化疗更有效。 卡介苗的副作用 在实验中发现的卡介苗的副作用主要有前列腺炎、睾丸炎、紫癜、严重皮疹、局部溃疡、休克、附睾炎、尿道炎、淋巴结炎症等。 以上为卡介苗相关简介,如若想知道更多关于本药品的资讯,详情请资讯医伴旅为您解答。 注:以上资讯来源于网络,由医伴旅整理编辑(如有错漏,请帮忙指正),只为提供全球最新上市药品的资讯,帮助中国患者了解国际新药动态,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不作任何用药依据,具体用药指引,请咨询主治医师。 热文推荐:地西他滨可以长期用吗?
已帮助793人
2024-06-27 00:38:44 更新
卡介苗(BCG)的简史:免疫治疗的成功案例 2021年11月新整理
卡介苗(BCG)的简史:免疫治疗的成功案例 2021年11月新整理
卡介苗治疗膀胱癌是人类治疗肿瘤最成功的免疫疗法。卡介苗协调了强大的细胞免疫反应,涉及致敏T淋巴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它们相互作用以杀死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卡介苗,一种用于预防世界大部分人口结核病的疫苗,是如何成为人类最常见癌症之一的标准疗法的?这是一个非凡的故事,以偶然的科学发现为契机,最终酝酿了良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这是抗肿瘤史上转化医学的最好例子之一。与故事本身一样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过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见未来。 1. 卡介苗的起源 卡介苗的发现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00年前。分枝杆菌是一组微生物(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统称为结核杆菌。这些生物体在哺乳动物宿主中引起肺结核。1908年,细菌学家阿尔伯特·卡米特(Albert Calmette)和兽医卡米尔·介林(Camille Guerin)在法国里尔的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合作,开始了他们毕生的探索,即开发一种疫苗来对抗当时猖獗的结核病。这两名研究人员最初从一头感染牛的乳房中分离出一株牛分枝杆菌毒株(与人类结核杆菌密切相关)。分枝杆菌培养显示出强烈的聚集倾向。为了防止粘连,卡米特和盖林在由牛胆汁、土豆和甘油组成的培养基中培养了牛型结核杆菌。在这种培养中,牛分枝杆菌在动物体内的毒力逐渐丧失。到1915年,他们已经给几头牛注射了一种早期的菌株,证明对结核病有保护作用。1921年,在经过13年的231代传代后,在豚鼠身上的实验表明,致病的结核杆菌已发展为非致病的减活形式。这种独特的牛分枝杆菌菌株是以卡米特和介林命名的,这种疫苗被称为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 Camille Guerin (左) 与Albert Calmette 拍摄于1921年 1921年,Calmette和Guerin将初代BCG通过口服的方式给到一名婴儿体内,该婴儿的母亲死于结核病,其祖母也死于该病。婴儿没有出现疫苗的副作用,也没有感染结核病。从1921年到1924年,217名巴黎儿童接种了卡介苗并成功预防了结核病。在1924年公布这些结果后,巴斯德研究所开始大规模生产疫苗并将其分发给世界各地的众多制造商。1960年冻干批次的BCG问世时,这些原始菌株已经进行了1000次传代增殖。尽管多次传代后的菌株形成了不同的表型,但传代后的BCG仍保留了抗原效力。这些产品以其原产地和制造商的名字命名,包括丹麦,荷兰,葛兰素(英国),芝加哥(Tice),蒙特利尔(Frappier),多伦多(Connaught)和东京菌株,它们在全世界广泛使用。 2. 卡介苗与肿瘤 结核病在20世纪早期被认为具有抗肿瘤作用。1929年,Pearl在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进行的一项尸检研究中报告,结核病患者的癌症发病率较低。他检查了死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患者,并将其与癌症幸存者的年龄,性别和种族进行比对。他的研究发现,幸存者的活动性或治愈性结核病发病率高于死于癌症的人。相反,显示死于结核病的患者的癌症发病率显著低于类似匹配的对照受试者。于是Pearl得出结论,结核病和癌症之间存在一些相互对立。尽管Pearl无法解释其作用机制,但结核病和癌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已经被证实。 不幸的是,次年由于实验室事故,大量德国婴儿接种了被结核分枝杆菌强毒株污染的BCG制剂,许多儿童患上了结核病,70多人死于所谓的吕贝克灾难。据报道,这场事故被严重政治化,夸大了与BCG相关的危险,并削弱了BCG作为未来30年癌症治疗的积极性。 尽管受挫,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新发展将很快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契机。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许多癌症缓解的患者被发现并发细菌感染。1893年,纽约的William B.Coley试图使用细菌产品(Coley的毒素)诱导晚期癌症患者感染。随后检查了多种微生物,包括BCG。后来的实验动物变得可用,现代肿瘤免疫学从而得以发展。将肿瘤移植到同系动物中,促进了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的研究。到了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足够的时间让科学胜过政治,动物模型成功地推动肿瘤免疫学向前发展。 发掘BCG具有治疗癌症的潜能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纽约Sloan Kettering研究所Lloyd Old进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已感染BCG的小鼠对移植入体内肿瘤表现出较强的抵抗能力。由于免疫反应性的增强,可知BCG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且由宿主介导。发现BCG能够激活具有抑制或破坏癌细胞能力的巨噬细胞,并在小鼠模型中诱导肿瘤出血性坏死,这提供了BCG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第一个直接证据。Old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发现,也为BCG和其他微生物之间的反应提供了线索。 20世纪70年代,Burton Zbar在国家癌症研究中心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注射到动物体内的BCG具有抑制肿瘤的特性。当在肿瘤接种部位进行BCG接种时,可观察到肿瘤抑制现象。这种现象不是由于BCG的直接细胞毒性所致,而是由宿主对BCG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型免疫应答介导的。Zbar还发现皮内注射BCG导致豚鼠皮内肿瘤消退,阻止淋巴结转移的生长和根除淋巴结微转移。Zbar进一步建立了BCG治疗肿瘤的原则,即BCG应与肿瘤细胞紧密接触,宿主能够对分枝杆菌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较低的肿瘤负荷和足量的BCG。 BCG在临床用于癌症治疗始于1969年,当时法国的Mathe报道了BCG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辅助治疗,其结果令人兴奋。在1970年,美国的Morton观察到用BCG治疗的恶性黑素瘤可消退。1975年,deKernion等报道膀胱内分离的黑色素瘤通过膀胱内注射BCG成功治疗。这些报道引起了人们对BCG的极大兴趣,BCG被誉为有效的抗癌药物,并且使用BCG治疗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和肾癌。令人遗憾的是,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BCG很快就被更有效的治疗所取代。但是迄今为止,BCG仍是膀胱癌的经典治疗药物。 3.卡介苗与膀胱癌 Coe和Feldman证实了BCG可诱发豚鼠膀胱强烈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后来Bloomberg等报道了犬膀胱肿瘤模型接受腔内BCG治疗的结果。基于这些研究,具有远见的加拿大泌尿科医生Alvaro Morales尝试在人膀胱中局部使用BCG,并且在1976年他发表了第一例使用BCG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论文。 Morales于1972年设计了针对膀胱肿瘤的原始BCG方案。Morales选择了由Institute Armand Frappier(Montreal)制造的疫苗。通过尿道导管将120mgBCG注入50ml盐水中,再灌注到膀胱内。由于Frappier菌株被包装在6个独立的小瓶中,因此每周进行6次治疗,并且推测该时间表足以使患者产生免疫应答。使用Heaf枪进行皮内BCG划痕以评估治疗6周期间延迟的皮肤超敏反应,结果表明,这个时间表具有很好的科学性。 Morales得出必须进行3周以上的BCG治疗才能建立迟发性超敏反应。由于皮内划痕可耐受120 mg,Morales认为由于膀胱内停留1至2小时内尿液的稀释作用,这种高剂量(120 mg)优于低剂量(60 mg)。另外,研究人员也意识到批次之间的菌落形成范围也不尽相同。选择10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复发频繁的患者进行BCG灌注治疗。结果表明,BCG降低了7例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灌注BCG后的膀胱组织活检显示出强烈的肉芽肿反应,其特征在于坏死区域周围多核巨细胞、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的聚集。 1978年,Morales基于7名患者的令人鼓舞的结果促使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资助了2项随机对照试验,以测试联合BCG方案对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有效性。两项研究均发现,与手术治疗相比,BCG显著降低了肿瘤复发的频率,证实了Morales的结果。确定了膀胱内灌注作为卡介苗的有效给药途径,废弃了皮下给药方式。Morales,Herr,Lamm等人随后的研究表明,BCG可以根除膀胱原位癌,延迟浅表性肿瘤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肿瘤,提高了高危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生存率,并证明优于膀胱内化疗。1990年FDA批准BCG用于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距离首次报道40多年后的今天,BCG灌注治疗仍然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案。 4.卡介苗的适应症与研发展望 目前BCG的适应症包括:(1)预防结核病;(2)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及预防小儿感冒;(3)肿瘤的术前及术后辅助治疗;(4)治疗膀胱原位癌,预防Ta或T1期的膀胱乳头状癌术后的复发。 BCG在人类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长期斗争中贡献巨大,尤其对儿童严重结核病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然而,由于BCG对于成人肺结核的保护力差异较大,且全球结核病患者数量下降缓慢以及多重耐药型肺结核病例的增多,亟需更有效的抗结核病疫苗。1992年由WHO牵头,诸多国际组织和著名专家制定了疫苗发展计划,其中BCG被列为改进疫苗。此后,基因技术的研发、免疫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为新一代BCG的研发提供了机遇。 5.结语 膀胱内BCG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诊疗指南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这是一个非凡的壮举。尽管治疗的剂量,频率和持续时间仍有争论,但BCG治疗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证明其优于其他药物,并且有利地改变了非侵肌层浸润膀胱癌的自然发展史。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由于BCG灌注治疗的出现,许多患者的膀胱得以保留,提高了生活质量并挽救了生命。笔者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与疾病治疗中,BCG将会继续书写精彩篇章! 参考文献 1. Calmette A and Guerin C: La vaccination preventive contre latuberculose par le “BCG”. Paris Masson 1927; 73: 79. 2. Pearl R: Cancer and tuberculosis. Am J Hygiene 1929; 9: 97. 3. Old LJ, Clarke DA and Benacerraf B: Effect of bacillusCalmette-Guerin infection on transplanted tumours in themouse. Nature 1959; 184: 291. 4. Zbar B, Bernstein ID and Rapp HJ: Suppression of tumorgrowth at the site of infection with living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J Natl Cancer Inst 1971; 46: 831. 注: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伴旅”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伴旅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进行转载,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在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伴旅”,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目的是信息的传递,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涉及请与我网站联系,进行删除。
已帮助255人
2024-06-25 04:38:59 更新
/ 1
共4个
官方微信
官网微博

扫码关注

了解最新国际医疗资讯!

医伴旅企业微信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 400-001-2811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京) - 非经营性-2020-0182

医伴旅(北京)国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导航 | 文章地图 | 问答地图 | 药品地图

咨询电话 微信客服 在线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