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吡托布鲁替尼(Pirtobrutinib)是一种新型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需要遵医嘱用药。
医生需详细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特别是以下方面:
(1)、感染状况:筛查活动性感染,评估患者是否为机会性感染(如PJP)的高危人群。
(2)、心脏功能:了解是否有心律失常(如房颤)、高血压等心脏病病史或风险因素。
(3)、出血风险:评估是否有出血性疾病或倾向,了解是否正在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
(4)、肝肾功能:检测血清肌酐以计算肌酐清除率(eGFR),评估肾功能(严重肾功能不全需调整剂量);检测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
(5)、肿瘤病史:了解是否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特别是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6)、妊娠检查:育龄期女性必须在开始治疗前进行妊娠试验,确认未孕。
审查患者当前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草药补充剂):
(1)、避免合用:强效CYP3A抑制剂(如伊曲康唑、克拉霉素)、强效或中效CYP3A诱导剂(如利福平、卡马西平)。
(2)、谨慎合用:与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哌沙班)、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合用会增加出血风险。
(3)、调整剂量:若无法避免使用强效CYP3A抑制剂,需相应降低吡托布鲁替尼的剂量。
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确保他们了解:
(1)、治疗目标:该药是基于加速批准上市,后续批准取决于确证性试验中临床益处的验证。
(2)、潜在风险:详细解释下文将提到的感染、出血、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反应的迹象和症状。
(3)、避孕要求:育龄期女性和男性(因其女性伴侣)在治疗期间及末次给药后至少1周内必须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
(4)、哺乳禁忌:治疗期间及末次给药后1周内禁止哺乳。
图片来自公开渠道(如FDA官网、原研药厂官网等),仅供参考。
在吡托布鲁替尼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以下方面,患者应主动报告任何新发或加重的症状:
(1)、感染迹象:每天监测体温,警惕发热、寒战、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任何感染症状。一旦出现发热,应立即就医。
(2)、出血迹象:注意观察皮肤是否有不明原因的瘀伤、瘀点,刷牙时牙龈是否易出血,是否有鼻出血、黑便、血尿、咯血或剧烈头痛等情况。
(3)、心脏症状:注意是否感到心慌、心悸、胸痛、头晕、昏厥或呼吸困难,这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征兆。
(4)、肝功能损害:注意是否出现异常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尿色加深或皮肤、眼白变黄(黄疸)。
(5)、其他症状:关注是否有严重的疲劳、肌肉骨骼疼痛、腹泻、新发的皮肤损伤或肿块等。
必须按照医嘱定期进行血液学和其他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1)、血常规:每周至每月监测(尤其在治疗初期),重点关注中性粒细胞计数(防范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血小板计数(防范出血)和血红蛋白水平。
(2)、肝功能:定期监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胆红素水平。
(3)、肾功能:尤其对于已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需定期评估。
(1)、出现≥3级非血液学毒性、特定程度的血液学毒性时,需要中断服药,待恢复至≤1级或基线水平后,按指导降低剂量(如从200mg减至100mg,或至50mg)重启治疗,或永久停药。
(2)、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eGFR15-29mL/min)的患者,起始剂量应调整为100mg,每日一次。
(3)、若需进行外科手术,应与医生商讨,通常建议术前3-7天和术后一段时间内暂停服药,以降低出血风险。
某些风险在长期用药过程中持续存在,需要保持警惕:
(1)、继发性恶性肿瘤:长期接受BTK抑制剂治疗可能增加其他原发恶性肿瘤(如皮肤癌、实体瘤)的风险。应坚持常规的癌症筛查,并采取有效的防晒措施。
(2)、迟发性感染:机会性感染(如PJP肺炎)可能在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间点发生。不可因已长期服药而放松对感染迹象的警惕。
(3)、肝毒性:药物性肝损伤可能在治疗后期出现,定期监测肝功能应贯穿整个治疗周期。
(1)、避免接种活疫苗: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接种活疫苗(如麻腮风疫苗、水痘疫苗),因为可能存在感染风险。接种任何疫苗前应咨询主治医生。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食品卫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以降低感染风险。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更新于2024年6月4日,FDA说明书网址: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216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