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布利塞是一种新型PI3Kδ/CK1ε双重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滤泡性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等B细胞恶性肿瘤。该药物通过靶向抑制关键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感染、腹泻、肝毒性等多种不良反应。合理管理这些副作用对维持治疗连续性至关重要。
厄布利塞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可能引起多系统不良反应,其中以感染、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最为常见。
患者可能出现各类感染,包括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和巨细胞病毒再激活也有报道,尤其在长期用药患者中风险更高。
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这些症状多在用药初期出现,可能影响患者营养状况和治疗依从性。
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升高也较常见,提示潜在肝细胞损伤或胆汁淤积。
厄布利塞的副作用涉及多个系统,及时识别和干预这些不良反应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针对厄布利塞的不同副作用,可采取预防性措施和针对性干预策略,有效减轻症状并维持治疗连续性。
所有患者应在治疗前检测乙肝和丙肝病毒。对于CD4+计数
轻度腹泻(<4次/天)可增加口服补液和使用洛哌丁胺。中重度腹泻需暂停厄布利塞,给予静脉补水和止泻治疗。恢复用药时应从低剂量开始(600mg/日),逐步递增至800mg/日。益生菌制剂可能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失衡。
治疗前应检测基线肝功能,治疗初期每2周监测ALT/AST,稳定后每月一次。出现ALT/AST>3倍上限时需暂停用药,降至<1倍上限后可减量(600mg/日)恢复。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患者应考虑永久停药。
通过系统性的预防措施和分级管理策略,大多数厄布利塞相关副作用可得到有效控制,保证治疗的持续性。
厄布利塞的标准用药方案需严格遵循剂量要求和服药方式,同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厄布利塞的推荐剂量为800mg,每日一次,需与食物同服(餐后30分钟内)。整片吞服,不可压碎或咀嚼。治疗应持续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毒性,不建议自行调整剂量。
首次出现3级非血液学毒性或4级血液学毒性时,应暂停用药至≤1级,随后以600mg/日恢复。第二次发生需减至400mg/日。出现威胁生命的毒性或特定不良反应(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应永久停药。
厄布利塞的规范使用需要结合个体化调整和严密监测,可降低治疗风险。
参考资料: FDA说明书,FDA更新于2021年2月5日的说明书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event=overview.process&ApplNo=2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