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veenat是一类选择性BCR-ABL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因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预后改善明显,一经问世,就开创了CML治疗的新时代,同时也开启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2001年,德鲁克(Brian Druker)博士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上首次发表了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的Ⅰ期研究结果。研究录入的54例CML患者中,53例获得了完全血液学缓解,其中7例费城[Philadelphia(Ph)]染色体转为阴性。这是以往所有药物都没有获得的疗效,因此,研究结果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随后,Ⅲ期研究STI571(IRIS)的初期结果揭示,对于初诊CML患者,400 mg qd服用伊马替尼veenat较干扰素α+阿糖胞苷的联合治疗更为有效。随着后续研究不断推进,伊马替尼veenat目前已成为CML治疗的一线金标准。最近,Druker博士和他的同事,再次于3月9日N Engl J Med上在线发表了伊马替尼veenat治疗初诊CML随机对照研究的10年余随访结果。结果显示,伊马替尼veenat治疗持续有效,且毒性事件未随使用时间增长而叠加。研究初期纳入1106例18岁至70岁的初治CML患者,随机进行伊马替尼veenat(400 mg qd)或每天干扰素α(500万IU/m2)联合阿糖胞苷(20 mg/m2,每月10天)。研究过程中,对治疗无反应、疾病进展、丧失完全血液学反应、无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不能耐受毒副反应、不愿继续进行干扰素α+阿糖胞苷治疗的患者可转入伊马替尼veenat治疗。研究进行7年后,只继续伊马替尼veenat的治疗,之前干扰素α+阿糖胞苷治疗的患者,如果符合条件,可改为伊马替尼veenat治疗。此次,研究进一步公布了总生存、治疗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数据分析结果,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入组及随访数据:研究共入组16个国家177所医疗中心1106例患者,两个治疗组各入组553例。中位随访10.9年。伊马替尼veenat组267例(48.3%)患者完成治疗,(干扰素α+阿糖胞苷)组363例(65.6%)患者因对治疗无反应或丧失治疗反应(31.5%)、无法耐受治疗副作用(26.2%)、不愿继续原治疗(8.0%)而转入伊马替尼veenat组治疗。在改变治疗前,(干扰素α+阿糖胞苷)作为一线治疗的中位时长为0.8年。另一方面,伊马替尼veenat组中,15.9%的患者因疗效不佳中断治疗,6.9%因治疗相关毒性事件停止伊马替尼veenat治疗。伊马替尼veenat作为一线治疗的中位时长为8.9年。
安全性数据:伊马替尼veenat组一线治疗的患者中,9.3%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腹痛,发生率为0.7%)。伊马替尼veenat组治疗第1年,39例患者发生心脏的严重不良事件,62例患者发生第二原发肿瘤(良性或恶性)。分析显示,治疗5年后,并未观察到任何新不良事件发生。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发生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0个月。发生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中位时间为5.8个月。在接受伊马替尼veenat治疗且可完整评估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的304例患者中,发生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患者预估的10年生存率为91.1%,而12个月仍未出现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患者,预估的10年生存率为85.3%。
综上所述:综合上述数据,研究者总结,2001年发布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伊马替尼veena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显着优于干扰素α+阿糖胞苷;通过近11年的随访发现,伊马替尼veenat的治疗有效性一直持续,且无毒性反应的叠加,对患者安全。
注: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不作为用药依据,具体用药指引,请咨询主治医师。
扫码关注
了解最新国际医疗资讯!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京) - 非经营性-2020-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