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bentafusp是一种新型双特异性分子,由亲和力增强的T细胞受体与抗CD3效应因子融合而成,可以引导T细胞靶向gp100阳性细胞。根据在欧洲医学肿瘤学会(ESMO) 2020年免疫肿瘤学虚拟大会(Abstract 64MO)上发表的2期研究结果,Tebentafusp在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临床益处,包括目标病灶减少。
研究人员注意到,gp100在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中高度表达。
2期试验: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多中心2期研究,评估tebentafusp对HLA-A*0201阳性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1期确定2期的剂量为68μg。
所有患者在24个中心每周接受静脉注射治疗,第1周期,第1天,20μg;第1周期,第8天,30μg;第1周期,15天以上, 68μg。
试验结果:
tebentafusp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5%,均为部分缓解。45%的患者病情稳定。
中位缓解时间为8.7个月。在116例可评估的肿瘤患者中,44%的患者目标病灶减少(包括免疫相关反应)。
中位随访19.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6.8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2%和45%。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8个月。在目标病灶减少的患者中,12个月的总生存率达到86%。
最常见的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通常是皮肤问题,可能与靶向gp100阳性黑色素细胞或T细胞活化引起的细胞因子介导有关。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发热(80%)、瘙痒(67%)和寒战(64%)。
有趣的是,64%的患者在使用tebentafusp后7天内出现皮疹,他们的中位总生存期(22.5个月)优于未出现皮疹的患者(10.3个月)。
研究人员指出,尽管主要终点指标仅显示5%的客观缓解率,但44%的患者的目标病灶减少。研究人员一步指出,目标病灶减少的患者的12个月时的总生存率从62%提高到86%。
研究人员表示,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通常是可预测和可控的;此外,在最初几次给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均有所下降,并且与所描述的作用机制一致。
注: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不作为用药依据,具体用药指引,请咨询主治医师。
扫码关注
了解最新国际医疗资讯!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京) - 非经营性-2020-0182